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路径
来源:bb体育app下载 发布时间:2025-11-01 22:09:38
进入21世纪,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迈入智能时代,教育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突破口。我国格外的重视A与教育发展的融合,从2019年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到2025年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部署,形成了国家层面系统性政策指引。“AI是年轻的事业,也是年轻人的事业”,新征程新思想凸显出青年群体与智能时代的深度联结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,其工作模式与素养体系能否适配教育数字化转型,必然的联系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成效。转型过程中,智能技术既为辅导员工作注入精准化、个性化动能,也带来“数据控制”“情感劳动异化”等挑战,辅导员实现素养迭代升级,是顺应变革、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必然选择。 教育数字化重塑知识传播模式与师生互动场景,给辅导员工作带来“赋能”与“挑战”双重影响。从技术赋能维度看,智能技术推动辅导员工作从经验驱动转向“数据驱动+工具赋能”新模式。教室、食堂等场所的智能识别系统采集学生出勤、消费、学业等数据,经算法分析形成“成长画像”,助力辅导员可实时跟踪学生状态,对心理危机、学业困境学生提前进行干预;同时,AI辅导员系统分担政策解读、就业指导等事务性工作,24小时提供标准化服务,减少重复劳动,可让辅导员侧重聚焦价值引领与情感关怀;而线上学习载体则打破了思政教育时空局限,形成“时时可学、处处能学”的育人形态。从现实挑战维度看,技术应用衍生的问题对辅导员工作理念与能力提出多重考验。一是技术工具理性与教育价值理性的张力加剧。算法认知窄化、数据“数字规训”可能将学生行为简化为参数,如果辅导员过度依赖AI心理测评,忽视面对面沟通,则会稀释教育人文温度。二是学生“数字化生存”倒逼辅导员能力提升。数字化背景下,学生思想行为容易呈现认知碎片化、社交虚拟化等特征,由此要求辅导员兼具数据情绪解读与情感联结能力,但当前部分辅导员存在数字技术、伦理判断短板。三是师生互动“去身体化”影响教育信任。AI虚拟辅导员无法传递情感共鸣,线上互动中学生易隐藏真实情绪,弱化传统师生信任联结。 立足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协同推进战略,对照教育部推出的《教师数字素养》标准,直面“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”双重时代命题,高校辅导员应构建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、以人文价值为内核、以数字素养为支撑”的核心素养体系,可从五大维度深层解构。 一是建构价值引领素养。核心是以数字化意识穿透技术表象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具备价值思辨与话语转化能力。辅导员应识别算法内容价值偏差,阐释“人的主体性无法替代”,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年易接受的数字话语。二是建构情感共鸣素养。核心是以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构建跨媒介情感共振,突破技术中介限制,筑牢信任关系。辅导员应掌握数字化沟通技能,如借助即时通讯工具实现高频“轻量化”情感触达,以线下深度交流弥补数字交互情感缺漏,借助文本分析技术洞察屏幕后真实需求,实现“数据感知”与“人文关怀”融合。三是建构技术赋能素养。核心是以数字化应用能力突破技术被动适应,引导学生自主发展。辅导员应提升碎片化信息整合、技术工具教育转化、数字原住民成长规律把握能力,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。四是建构风险预警素养。核心是以数字化应用能力和数字社会责任意识突破简单化干预,守护成长底线。辅导员可借助社会化媒体语义分析等技术方法捕捉潜在风险,帮助学生建立“解码技术逻辑—验证现实场景—校准价值立场”思维框架,如针对学生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,不要简单要求禁止工具使用,而是引导学生反思“人机协作中的主体性边界”。五是建构创新探索素养。核心是以数字化发展能力突破传统范式,前瞻洞察并建构“数字技术+思政教育”融合场景。辅导员应追踪“AI+教育”“元宇宙思政”动态,探索跨校虚拟教研室协同育人模式,依托教育大数据设计“技术向善”实践活动;还应主动学习算法伦理、数据可视化知识,开发“数字时代人文素养”等课程,推动思政教育从“经验驱动”向“创新引领”转型。“五大素养”以数字化素养为隐性脉络,形成职能分层、动态联动、价值统合的有机整体,适配智能时代变革。 面向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思政育人提出的新要求,提升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,应构建“认知重塑、实践强化、生态培育”三位一体、立体化体系,可通过“机制构建、路径优化、保障支撑”三大关键举措落地。协同培育机制方面,以辅导员工作室为核心组建跨省跨校联盟,整合育人经验,按风险预判、短板弥补、动态优化逻辑建设共享案例库;搭建校级数字化培训平台,设计相关理论、案例、实操分层课程,线上线下结合推动个体经验转化为行业智慧。能力提升体系方面,按职业阶段设计路径:对新入职辅导员侧重“数字技术认知+伦理底线”培训,帮他们掌握常用技术,树立“技术无法替代人文”理念;引导骨干辅导员重点聚焦“技术应用+场景创新”,参与“AI+思政”设计;强化资深辅导员“理论研究+战略引领”能力,开展专项课题研究。同时,构建评估指标体系,形成“评估—反馈—改进”循环。保障激励机制方面,将数字素养纳入考核、职称评定与评优指标,对表现突出者给予政策倾斜;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跨学科研修与项目开发;聘请人工智能、思政教育等领域专家组成指导团队,解决技术与理论难题,缓解辅导员“技术焦虑”。 教育数字化转型并非技术对教育的单向改造,而是人文价值与数字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。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培育,既是应对时代挑战的现实需求,更是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。未来,随着“AI+教育”“元宇宙思政”等场景不断深化,如何在技术应用与人文坚守之间持续探寻平衡,既以数字素养提升育人精准度,又以人文关怀消解技术异化风险,将成为高校辅导员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。这种“技术赋能人文、人文引领技术”的格局形成,必将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、职业化、专家化建设,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为数字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筑牢保障。 〔作者分别为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在读、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;西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。本文系202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(高校辅导员研究)“‘三维素养・三阶赋能’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模式研究——基于‘一融双高’视域”的研究;2025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“陕西红色文化铸魂时代新人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——基于空间叙事与沉浸体验互构视域”的阶段成果(项目编号:025XKT09)〕